你是否曾經打開廚房櫥櫃,眼前就是一片鍋碗瓢盆亂成一團、瓶瓶罐罐擠作一堆的景象?整理得整整齊齊的櫃子,不到一週又恢復混亂如初,彷彿陷入無止盡的輪迴。事實上,大多數家庭的廚房櫃子,都不自覺在秩序與失控之間反覆擺盪。若沒有定期清理與一套真正適合日常生活的系統,就算一開始分類再清楚,也很快會功虧一簣。
芝加哥的專業收納顧問 Ashley Hines 協助過無數家庭打造出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廚房空間。她始終堅信:「整理不是一場大掃除,而是一種幫助你與生活空間建立良好關係的方式。」她曾協助住在丹佛郊區的一對退休夫妻重新整頓廚房。這對夫妻熱愛烘焙,家中堆滿各種烘焙器具與收納瓶罐,卻經常找不到需要的東西。Hines 請他們從「全部清空」開始——沒錯,就是將所有櫥櫃內容物通通拿出來,攤在桌上。
許多人對這個步驟感到抗拒,覺得既耗時又麻煩,但這正是徹底認識空間與物品的關鍵時刻。你會驚訝地發現,自己竟然擁有六把擀麵棍、三個一模一樣的烤盤,還有十多個多年沒動過、甚至早已過期的瓶罐。Ashley 笑說:「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割捨回憶,但你必須誠實面對實用性。」
她鼓勵大家丟棄那些早已損壞、有缺件或實際上完全沒在使用的物品。像是不再防沾的平底鍋、找不到電線的小型果汁機,或是放了幾年也沒人碰過的派盤。這些都可以毫不猶豫地捨棄。她還特別點出一個常被忽略的「地雷區」——馬克杯。多數人家裡的櫥櫃裡堆滿了十幾、二十個杯子,但實際上日常使用的可能只有三、五個。「把那些沒在用、也沒有紀念意義的杯子捐出去,讓它們找到更需要的主人吧!」
完成清理後,接下來就是重新規劃櫃子的動線與邏輯。這一步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廚房結構都不相同。但Hines提出一個通用原則:「使用頻率高的東西,要放在最容易拿取的位置。」她曾協助一位住在波士頓的全職媽媽重新配置廚房,當時對方將每天早餐都會使用的咖啡機、穀片盒、奶精罐收得高高的,反而將一年才拿一次的派對火鍋放在手邊。她便依據實際生活需求,將早餐區整合到餐桌附近的櫃子,讓媽媽一早準備起餐來更得心應手。
調味料應靠近爐台(但不能太近以免受熱),最常用的碗盤應靠近水槽或洗碗機;而像是大型托盤、電火鍋這類不常用的物品,則可以放到冰箱上方或角落的高櫃。她也提醒,有小孩或寵物的家庭,記得設計一個「低處可取用區」,例如放一些健康小點心、孩子專屬的水杯與安全餐具。她曾在西雅圖為一個五口之家打造一個「兒童自助櫃」,裡頭放的都是孩子能安全使用的物品,讓他們學會獨立取用,不用每次都喊「媽~我餓了~」。
有人以為整理就是要大買收納盒,但其實,Hines主張要「先整理、後購買」。當你把櫃子清空後,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收納工具。她常用的實用法寶包括:可旋轉的調味轉盤、分層架、鍋蓋分隔架、淺層收納盒等,這些都能大幅提升空間利用率,也讓物品一目了然。預算許可的話,安裝滑軌抽屜是很值得投資的選項,尤其對深櫃來說,能大幅提升取物便利性。擴充式香料架、層板升降架等工具,也有助於善用垂直空間,避免重複購買與囤積過期食材。
那麼,是否一定要貼標籤呢?Hines說這得看人。有些人覺得不需要,但對於家庭成員較多、或經常有親友來訪、需要共用廚房的家庭來說,標籤反而是一種「空間說明書」。她曾經替一位住在洛杉磯的單親媽媽,在每個籃子上貼上「早餐乾糧」、「零食區」、「補充備品」等標籤,結果孩子在幾週後就能主動幫忙收拾,家裡秩序也大大改善。
至於那些夢幻般的「分裝罐」呢?是否真的必要?Hines認為因人而異。她個人傾向分裝常用的乾貨食材,比如義大利麵、白米、穀片等,這樣更方便補貨與觀察用量。若選擇分裝,一定要在容器底部貼上食物的烹調方式與保存期限,尤其是香料類更不能省略這個步驟。
最後,真正維持秩序的關鍵不是收納盒、不是整理術,而是日常的簡單習慣。每次做完飯,花幾秒擦乾瓶罐、每週抽五分鐘巡視儲物區、購物歸位時順手丟掉過期品,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,卻能讓你遠離日後的「大爆炸式整理」。Hines說:「整理不是一次性任務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。當你願意與空間對話,它就會成為你最強大的生活助手。」一個井然有序的廚房,不只讓做菜變得輕鬆順手,更讓整個家庭的氛圍多了一份從容與溫暖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